首页 > 诗文 > 鲁迅的诗 > 悼杨铨

悼杨铨

[近现代]:鲁迅

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

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


“悼杨铨”译文及注释

译文

腥风血雨磨不掉我当年的豪情壮志,任凭花开花谢革命的决心坚如磐石。

怎想到这大雨的日子我挥泪如雨,又为祖国痛哭失去了一位坚强战士。

注释

杨铨:字杏佛,鲁迅友人。

旧时:以前。

花开花落:喻世事变化、人事荣枯。两由之:由,任随。之,代词,指花开花落。两由之,任随它花开花落去吧。

何期:哪里想到。江南雨:送杨铨入殓时,天正下雨,这里含有悲痛深切、泪如雨下的意思。

斯民:此民,指人民。健儿:指杨铨。

参考资料:

1、葛新.鲁迅诗歌译注:学林出版社,1993年:170页

2、王能言 陆文彬 韦德荣.近代爱国诗歌名篇赏析: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205页

“悼杨铨”鉴赏

赏析

这是一首积淀着无限深情的悼念亡友的诗作。在中华民国时期,悼亡,对革命者来说是常事,因而,它也就成了鲁迅诗作的一个重要的主题。和一般性的悼亡之作不同的是,鲁迅在此诗中除使用“健儿”一词外,基本上不涉及被悼念者的身世、人品和才学,而主要是写诗人自己的心境和感情。

诗的前两句乍看起来和悼念挚友似无关联,全然是在写自己的感受;而就情绪的格调来看,仿佛还不免有些压抑和低回。“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说明诗人近时的心境不如过去亢奋,已经被压抑到低沉、麻木的境地,甚至连花开花落、人事荣枯也激不起心中的一点微波和涟漪了。这显然是反语,是极言压迫已经超出了可以负荷的程度;只好听之任之。作者鲁迅在《南腔北调集(守常全集)题记》一文中说过:“革命的先驱者的血,现在已经并不希奇了。单就我自己说罢,七年前为了几个人,就发过不少激昂的空论,后来听惯了电刑,枪毙斩决,暗杀的故事,神经渐渐麻木,毫不吃惊,也无言说了。我想,就是报上所记的“人山人海”去看枭首示众的头颅的人们,恐怕也未必觉得更兴奋于看赛花灯的罢。血是流得太多了。”他在《集外集拾遗·上海所感》中又说过“初看见血,心里是不舒服的,不过久住在杀人的名胜之区,则即使见了挂着的头颅,也不怎么诧异。这就是因为能够习惯的缘故。”鲁迅的这些话;可以印证他的“豪情”之所以锐减完全是因为压迫无比惨烈、社会极其黑暗的缘故。从艺术的表现角度来讲,前两句感情低回,似现木然,则是一种蓄势待发、欲扬先抑的手法。作为革命家的鲁迅,他决不会对时 势的变化、斗争的起伏、革命的成败以及革命者的生死置之度外, 漠不关心的。1926年,他在抨击旧军阀时,曾说过:“人们的痛苦是不容易相通的。因为不易相通,杀人者便以杀人为唯一要道,甚至于还当作快乐。然而也因为不容易相通,所以杀人者所显示的‘死之恐怖’,仍然不能够儆戒后来,使人们永远变作牛马”(《华盖集续编·死地》)杨铨死后不久,作者鲁迅在写给友人台静农的信中说:“仆生长危邦,年逾大衍,天灾人祸,所见多矣,无怨于生,亦无怖于死,即将投我琼瑶,依然弄此笔墨,夙心旧习,不能改也,惟较之春初,匿亦颇自摄养耳”。既然“无怨于生”、“固亦颇自摄养”;既然“无怖于死”,则旧习不改,“依然弄此笔墨”,决不会被白色恐怖所吓退,“豪情”也决不会真的减遇,就是减退了,也必当再度焕发。所以在写给友人的信中他多次表示:“继杨杏佛而该死之榜,的确有之”,“据闻在‘白名单’中,我也荣获入选”,但作者却正义凛然、勇敢无畏地宣告:“只要我还活着,就要拿起笔,去回敬他们的手枪。’’

“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疑民哭健儿。”笔锋突然一转,豪情再度昂奋,更加焕发。蓄势待发的感情,冲破了前所罕见的大黑暗迸发了出来,在这江南大雨之日,作者也涕泪滂沱地哭吊这位人民的健儿。末二句即融景入情,表达了作者沉痛真挚的感情。一个“又”字,既说明了暗杀革命者的事件的不断上演,反映国民政府统治下的严酷。又说明了前两句所表达到的“麻木”心情的所由来的原因,前后照应。诗的前后各半部分表现的感情,先抑后扬,又以当前景,融入当时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1933年6月21日。杨铨与鲁迅同为上海民权保障同盟执行委员。1933年6月18日被国民政府特务组织暗杀于上海,6月20日在万国殡仪馆大殓。当时,盛传鲁迅也被列入黑名单,阑此友人许寿裳劝他注意安全,不要参加杨铨的葬仪,但鲁迅毅然前往。送殓归来,便写下这首诗。

鲁迅简介

近现代·鲁迅的简介

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 鲁迅的诗(34篇)

猜你喜欢

悼杨铨

近现代鲁迅

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

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


门有车马客行

南北朝鲍照

门有车马客,问君何乡士。

捷步往相讯,果得旧邻里。

凄凄声中情,慊慊增下俚。

语昔有故悲,论今无新喜。

清晨相访慰,日暮不能已。

欢戚竞寻叙,谈调何终止。

辞端竟未究,忽唱分途始。

前悲尚未弭,后戚方复起。

嘶声盈我口,谈言在我耳。

“手迹可传心,愿尔笃行李。”


送客归京

唐代白居易

水陆四千里,何时归到秦?

舟辞三峡雨,马入九衢尘。

有酒留行客,无书寄贵人。

唯凭远传语,好在曲江春。


水调歌头·落日古城角

宋代辛弃疾

落日古城角,把酒劝君留。长安路远,何事风雪敝貂裘。散尽黄金身世,不管秦楼人怨,归计狎沙鸥。明夜扁舟去,和月载离愁。

功名事,身未老,几时休。诗书万卷,致身须到古伊周。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何处依刘客,寂寞赋登楼。


赠日本歌人

近现代鲁迅

春江好景依然在,远国征人此际行。

莫向遥天望歌舞,西游演了是封神。


感皇恩·滁州为范倅寿

宋代辛弃疾

春事到清明,十分花柳。唤得笙歌劝君酒。酒如春好,春色年年如旧。青春元不老,君知否。

席上看君,竹清松瘦。待与青春斗长久。三山归路,明日天香襟袖。更持银盏起,为君寿。


病后遇过王倚饮赠歌

唐代杜甫

麟角凤觜世莫识,煎胶续弦奇自见。

尚看王生抱此怀,在于甫也何由羡。

且遇王生慰畴昔,素知贱子甘贫贱。

酷见冻馁不足耻,多病沉年苦无健。

王生怪我颜色恶,答云伏枕艰难遍。

疟疠三秋孰可忍,寒热百日相交战。

头白眼暗坐有胝,肉黄皮皱命如线。

惟生哀我未平复,为我力致美肴膳。

遣人向市赊香粳,唤妇出房亲自馔。

长安冬菹酸且绿,金城土酥静如练。

兼求富豪且割鲜,密沽斗酒谐终宴。

故人情义晚谁似,令我手脚轻欲漩。

老马为驹信不虚,当时得意况深眷。

但使残年饱吃饭,只愿无事常相见。


饮酒 十四

魏晋陶渊明

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

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

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送陈七赴西军

唐代孟浩然

吾观非常者,碌碌在目前。

君负鸿鹄志,蹉跎书剑年。

一闻边烽动,万里忽争先。

余亦赴京国,何当献凯还。


满江红·正月十三日送文安国还朝

宋代苏轼

天岂无情,天也解、多情留客。春向暖、朝来底事,尚飘轻雪。君过春来纡组绶,我应归去耽泉石。恐异时、怀酒忽相思,云山隔。

浮世事,俱难必。人纵健,头应白。何辞更一醉,此欢难觅。欲向佳人诉离恨,泪珠先已凝双睫。但莫遣、新燕却来时,音书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