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诛故贳误诛故贳误的故事

诛故贳误的成语故事


拼音zhū gù shì wù

基本解释谓严惩故意犯罪的人,宽赦无意中犯错误的人。

出处汉·王充《论衡·答佞》:“故曰:刑故无小,宥过无大。圣君原心省意,故诛故贳误。”


暂未找到成语诛故贳误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诛故贳误)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历史出处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清·张岱《岱志》:“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未到泰山者,泰山壁立千丈,不藉寸土,栉沐甚净。”
故家乔木《儒林外史》第四回:“余大先生道:‘自古说:“故家乔木。”果然不差。就如尊府这灯,我县里没不第二副。’”
诛求无度《旧唐书·于頔传》:“擅兴全师,僭为正乐,侵辱中使,擅止制囚,杀戮不辜,诛求无度,臣故定谥为厉。”
明知故问清·石玉昆《三侠五义》:“见他这番光景,明知故问道:‘先生为着何事伤心呢?”
故步不离清·张履祥《与陈乾初书》:“学者凡事执一时之偶见,信一己之偏私,沾沾自得,吝不肯舍者,率因无所进步,是以故步不离耳。”
祸国误民邓小平《党在组织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迫切任务》:“精神污染的危害很大,足以祸国误民。”
聪明反被聪明误宋 苏轼《东坡续集 洗儿》:“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故态复萌唐 刘禹锡《砥石赋》:“故态复还,宝心再起。既赋形而终用,一蒙垢焉何耻?”
微故细过晋·陈寿《三国志·魏志·中山恭王衮传》:“此亦大罪恶耳,其微故细过,当掩覆之。”
伏法受诛汉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一场误会王朔《人莫予毒》:“单立人和曲强开始意识到,这可能是一场误会,但也得问下去。”
俭故能广《老子》:“慈故能勇,俭故能广。”
去故纳新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以迎新年,相聚酣饮,留宿岁饭,至新年十二日,则弃之街衢,以为去故纳新也。”
一见如故先秦 左丘明《左传 襄公二十九年》: “聘于郑,见子产,如旧相识。”
故意刁难浩然《艳阳天》第28章:“他明知道这个可恶的老头子在故意刁难人,既不能发火现原形,又不知怎么回答好。”
禁暴诛乱汉 贾谊《过秦论》:“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秦·李斯《上书秦始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依然如故唐 薛调《无双传》:“舅甥之分,依然如故。”
故土难离李晓明《平原枪声》:“俗话说:‘故土难离’。”
误入歧途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12回:“弟子方可日渐精进,不致误入歧途。”
口诛笔伐明 汪廷讷《三祝记 同谪》:“他捐廉弃耻,向权门富贵贪求,全不知口诛笔伐是诗人句,陇上墦间识者羞。”
白首如新,倾盖如故宋·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古人有言曰:‘白首如新,倾盖如故。’言以身托人,必择所安。”
非亲非故唐 刘肃《大唐新语 刚正》:“臣必以韦擢与盗非亲非故,故当以货求耳。”
平白无故清 石玉昆《三侠五义》:“平白无故的生出这等毒计。”
毛举细故《明史 叶向高传》:“忠贤乃时毛举细故,责向高以困之。”
微过细故《三国志·魏书·中山恭王传》:“其微过细故,当掩覆之。”
不经世故鲁迅《花边文学 序言》:“然而他们不经世故,偶尔‘忘其所以’也就大碰其钉子。”
故态复作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八大王》:“今老将就木,潦倒不能横飞,故态复作,我自不懈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