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处静息迹处静息迹的故事

处静息迹的成语故事


拼音chǔ jìng xī jì

基本解释息:停止;迹:足迹。静处不动就不会留下痕迹。引申为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出处战国·宋·庄周《庄子·渔父》:“不知处阴以休影,处静以息迹,愚亦甚矣。”


暂未找到成语处静息迹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处静息迹)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历史出处
安身之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0回:“近闻刘景升病在危笃,可乘此机会,取彼荆州为安身之地,庶可拒曹操也。”
踏破芒鞋没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清·李绿园《歧路灯》第18回:“往上一瞧,正是那日晚上地藏庵遇着的一群俊俏后生,心中欢喜不尽,暗说道:‘踏破芒鞋没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浪迹江湖宋 张君房《云笈七签》第113卷:“某不能甘于寒苦,且浪迹江湖。”
处之泰然先秦 孔子《论语 雍也》:“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宋 朱熹注:“颜子之贫如此,而处之泰然,不以害其乐。”
处实效功
夜深人静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深夜人静,为何叩门?”
自强不息《周易 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销声匿迹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第11卷:“然畏颖川知之,遂旅游资中郡,销声敛迹,惟恐人知。”
安安静静清 吴璿《飞龙全传》第45回:“只见匡胤睡在床上,安安静静,那顶门内透出一条赤色真龙。”
来踪去迹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16卷:“陆婆向来也晓得儿子些来踪去迹,今番杀人一事,定有干涉,只是不敢问他,却也怀着鬼胎。”
偃旗息鼓晋 陈寿《三国志 蜀志 赵云传》:“成都既定,以云为翊军将军。”裴松之注引《赵云别传》:“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汉 刘安《淮南子 主术训》:“是故非淡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
树欲静而风不止西汉 韩婴《韩诗外传》第九卷:“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
无声无息鲁迅《书信集 1047 至胡风》:“一到里面去,即酱在无聊的纠纷中,无声无息。”
息息相关清 严复《救亡决论》:“二者皆与扎营踞地息息相关者也。”
息兵罢战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22卷:“只为宋朝南渡以后,绍兴、淳熙年间,息兵罢战,君相自谓太平,纵情逸乐。”
息迹静处《庄子 渔父》:“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身……不知处阴以休影,处静以息迹,愚亦甚矣。”
处安思危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皇复》:“居高念下,处安思危,照临有度,纪律无亏。”
独到之处清·况周颐《蕙风词话》第二卷:“往往独到之处,能以中锋达意,以中声赴节。”
出处进退宋·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功名成就,不居而去,其出处进退,又庶乎英魄灵气,不随异物腐散,而长在乎箕山之侧与颖水之湄。”
静言庸违《尚书·尧典》:“静言庸违,象恭滔天。”
笑处藏刀清·李渔《蜃中楼·点差》:“威权震主,势焰薰人,笑处藏刀,毒性有如蜂虿。”
鸥波萍迹清·王士慎《池北偶谈·谈献二·王公家书》:“事在身外,身在世外,鸥波萍迹,足寄此生。”
平风静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8回:“时建安十三年冬十一月十五日,天气晴明,平风静浪。”
一息万变宋·胡宏《题上封寺》:“风云万变一瞬息,红尘奔走真徒劳。”
静影沉璧
奄奄一息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87回:“惠王亲往问疾,见痤病势已重,奄奄一息。”
和平共处茅盾《新疆风土杂忆》:“故牵强附会,合佛道为一,又拉上孔子作陪,以便和平共处。”